彩墨江山——王琰作品全國巡展首站即將在徐州雁南藝術會館舉辦
近日,從雁南藝術會館獲悉,由貴州金沙酒業集團主辦,徐州普澤酒業有限公司承辦,聚雅閣畫廊、雁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彩墨江山——王琰作品全國巡展”首站將于10月1日至10月12日在徐州雁南藝術會館舉辦。開幕式定于10月1日上午10:00舉行,展覽期間免費向觀眾開放。
王琰,1984年畢業于湖北省美術學院,同年分配在湖北省美術學院為專業畫家?,F為中國書畫研究院院務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作品參加全國六、七屆美展,并獲七屆美展三等獎。
創立中國畫表現的新范式
——關于王琰的藝術創作
文/賈德江
和藝術家王琰相識,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他真誠,真誠得不需要你對他有任何設防;他大度,大度得能容忍朋友對他的所有不仁不義;他樂觀,樂觀得把一切名利甘苦都處之泰然。他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男子漢,他虛懷若谷的氣度,海納百川的胸襟,絕不損人利已的品質,使他擁有一種親和力和脫俗感,也使他享有很好的口碑和人脈。
他的畫如同他的為人,熱情、大氣、厚道、超然,這大概可以算作王琰繪畫風格的基調。但他的畫又不同于他的為人,充滿了機趣與智慧,充滿了變數與才華,充滿了新奇與活力。他的一門心思都用在他的繪畫創作上,用在他“立于前人之外”的開辟新境上。多年來,他深居京城一隅,憑著他在高等美術院校打下的扎實基本功,憑著他對東方和西方繪畫理法的深入研究和領悟,憑著他多年的創作實踐,他像一個交響樂團的指揮家,讓東方的工筆傳統和寫意傳統與西方的寫實主義、表現主義、抽象表現和當代藝術,交融匯合在他的作品里,傳達出一種色墨交混又充滿現代感的情趣,以一種新穎而又耐讀的不盡意蘊,展現了他獨特的審美心象,從而把觀者帶進由他創造的“奇不失真,華不墜實”的彩墨輝映的藝術天地里。
人們不禁在問,這位富于創造性的藝術家是怎樣創造了這種藝術效果的?他出于怎樣的追求——包括新的藝術觀念和審美趣味?又怎樣發揮了中國畫材質和技藝的潛能而創造了相應的筆墨語言?這對于中國繪畫由傳統走向現代形態的發展,又具有怎樣的價值?這便是我在下面要探求的內容。
如果把王琰的作品作自身的橫向比較,就會發現,他不僅精于山水也工于人物。他的山水畫從表達當代人的視覺經驗及內在需要出發,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融合西方現代繪畫形式,將色彩大規模地引入水墨藝術中,解構了傳統筆墨的表現規范,使水墨與空白構成的黑白關系,轉變為由點、線、面、色構成的彩墨關系,以色顯墨韻,以墨襯色輝,創立了具有個性色彩的格調,變疏略為飽滿,變簡率為豐實,變輕淡為深重,并在色墨互動的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水墨的一次性作畫方式,使畫面具有很強的厚重感和力度感。色彩顯示出表現力,筆墨更具韻致。誠然,他的山水不是傳統形態的觀念性山水,也不是當代山水畫壇流行的畫風——既不是李家重積墨逆光的寫生山水,也不是黃氏“黑墨團里天地寬”的筆墨化山水,而是入古而能出,借洋而能化,從寫生中來又終于寫意,把抽象造意和具象構形統一起來,以色彩和水墨共鑄而成的一種新的文化情致和新的形式格律。這種新體貌,畫面結構近于傳統山水畫,或者說由寫生得來,空間處理和畫面構成近于西畫風景,大多繁茂幽深,朦朧而逼真。他的主要語言方式雖在光色,但并未放棄筆墨,他最喜把近于印象派的外光方法與傳統勾勒加潑墨的方法結合起來,既有色彩的光風霽月,又有筆墨的含渾無盡,尤重意境、氣氛的創造和情緒的渲染,而與傳統山水畫淡化情感宣泄而強化超脫意味和筆墨趣味的特征迥然有別。
設色山水畫古已有之,相傳南朝梁的張僧繇已創立沒骨設色山水畫,唐代二李(思訓、昭道)完善了青綠山水法,至宋又衍生出金碧青綠山水,唐宋時代是設色山水的天下。只是在元代以后,隨著文人墨戲的興起,水墨山水和淺絳山水才逐漸成為山水畫的主流,重彩山水趨于衰落,只有少數畫家擅于此道。當今山水畫壇,由于“李可染熱”、“黃賓虹熱”的興起,開始出現回歸傳統的趨向,從董其昌到黃賓虹,傳統山水畫的價值被重新發現,從范寬到李可染,以寫生為主要手段的創作模式再度盛行,山水畫的主要語言仍然是筆墨,色彩仍然處于選擇性參用的從屬地位。由此而來的“千人一面”的雷同感在所難免,尋找個性化的語言而有所突破更是難上加難。
王琰的藝術經驗告訴我們,色彩大規模進入水墨畫,就打破了由宣紙、毛筆、水與墨構成的超穩定結構,從而為水墨畫贏得了多種新的可能性,其意義是深遠的。
王琰山水畫的特色在于采用西方繪畫塊面塑造和色彩構成,以奠定畫面的建筑性,又以宣紙、水墨的洇化作用使之渾厚;在于吸納現代藝術中的幾何秩序,在于黑白和彩色之濃重、和諧、對比的燦爛。顯然,王琰承繼了走向式微的古代青綠山水的設色傳統,又沿著林風眠先生開創的融合中西的彩墨畫風一路走來。所不同的是,林風眠“從宋元明清畫上找的東西很少,從民間的東西上找的很多”(林風眠語),而王琰在他用色彩和水墨畫成的大量作品中,無不體現出他于傳統藝術的筆墨圖式與價值的側重和體認。
王琰的精彩之處還在于他沒有把自己限制在一種固定的模式中,他的藝術之路印證了這位永難滿足的藝術家,一直不斷地在進行創新的藝術探求。比如,他在《金秋》《窺月》的作品中,以色墨的交響、具象與抽象的結合,表現南國家家都在花樹中的奇景;他在《青山隱隱水悠悠》《綠色和諧》的作品中,又以水墨與淡彩的交融,借用西方水彩的技法渲染出山鄉綠野的淡逸與清幽;他在《清涼世界》《溪山藏秀圖》中,以石色點綴前景主體局部景物,置于以傳統筆墨與水色結合的大背景之中,拉開了色彩的空間層次,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或以統一的重色調,在《紅谷山莊》中營構強烈紅光普照的祥瑞氛圍,他或以水墨淡彩,表現《望鄉之戀》《山鄉的和音》作品中的縷縷情思;他在《渾然天地》《山鄉之戀》中增加了水墨畫的趣味,他在《云涌山色奇》《滴翠谷》等作品中,用風景畫的構思和表現形式改造了水墨畫,使其渾穆蒼翠,而在《喜臨庭院》《鄉情古韻圖》《湖光夜色》作品中,則利用建筑的幾何變形結構,把裝飾性和隨意性結合起來,尤具韻味。
王琰告訴我,他作畫時非常注重意境的營造,一心想把獨特的意境捕捉住,畫出來,傳達給讀者。他所以有時用重色,有時用淡彩,有時彩墨兼用,都是想盡一切手段達到這個藝術目的。當他全神貫注于此時,甚至忘記了對所謂單純技法的考究,而是不擇手段從不同的畫種里吸收有益的成分,使之融合為一,形成新的構架,重組新的秩序。比如水墨與色彩的結合、雙勾設色與沒骨的結合、點與潑墨、傾水的結合、工筆與寫意結合、抽象與意象的結合、花鳥與山水的結合、山水與人物的結合、人物與花鳥的結合,甚至引入水粉色彩的豐富新艷、丙烯畫法的微妙穿透力、版畫的整體概括、設計藝術的平面意匠、民間美術的意象造型,乃至西方抽象藝術的情感符號、立體藝術的造型畸變與時空的交錯疊壓等等,從中又顯示出取象、構境、寫情、表意等方面繼承傳統又超越傳統,取法西方又變化融通的一些共同趨向。這充分意味著,王琰的藝術趨向實際上是向自我的回歸,向生活的回歸,向繪畫本體的回歸。王琰的人物畫同樣是以這種藝術趨向為基礎的,甚至可以說,王琰的人物畫更具有當代性的建構。無論是他的《簫音系列》還是《戲畫系列》,他都是用變形的方式將主體人物放在一個十分強調用符號來表達觀念的背景中,以表現人和自然的相融化合的關系?;螂[或顯,或藏或露,生命的隱喻被巧妙地建立在象征性的符號與具有肌理特征效果的物質聯系之中,王琰超越了作品與現實相匹配的傳統限制,而具有心象的神秘感和陌生感。
如果將王琰的山水畫與他的人物畫作一番比較,人們不難發現,這位具有當代意識的藝術家,已經明顯地調整了藝術創作的切入點。他不再用寫實的手法去反映生活本身,而是用超現實的手法來處理來自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他畫中的場景也好、人物也好,總是處于現實與夢幻之間,并顯現出獨特的虛擬性和想象力的豐富。
超現實主義是西方現代藝術中的一個主要流派,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左右,并以佛洛伊德的學說為理論基礎。在藝術表現上,它反對模擬現實,強調對夢幻世界及潛意識的表達,以接近世界的本質真實。其分為兩個流派:一派以米羅、馬宋等人為代表,較多采用暗示生物形態,具有象征意義的抽象符號;另一派以達利、馬格里特為代表,較多采用脫離了自然組織結構的具象性符號??梢哉f,王琰的藝術創造就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而從《荷塘倩影》《魚的家鄉》《簫音系列》等作品的藝術表現上,都明顯看出,他十分強調對傳統民族文化資源的利用。比如,從傳統繪畫中,他采用的是一種綜合性的手法,既“寫”又“工”,既抽象又具象,既隨意又刻意,還巧妙地借鑒了一些制造畫面氣氛的特殊方式;而從傳統的民間藝術中,他則大膽地采用了一些夸張、變形造型與色彩、布局的處理手法。其結果是,一方面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豐富感和稚拙感;一方面有效地保持了水墨材質的特征和色彩的鮮活性。正因為如此,王琰的作品早就超越了西方超現實主義模式,而具有強烈的本土色彩。更重要的是,它既不同于傳統水墨人物畫,也不同于西方現當代藝術,而顯示出“傳統意蘊、現代思緒”的獨特藝術面貌。我以為,在一個越來越全球化的藝術格局中,王琰對中西藝術同時采取雙向借鑒、雙向解構的“為我所用”方式,是建構中國當代藝術的特殊道路。從王琰所畫的山水、人物、戲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特有的韻味,但它又與傳統中國繪畫習見的韻味不同。也許有人會把他視為傳統藝術的叛逆者,不過,從本質的意義上看,更適于說他是傳統藝術的建設者。他試圖創立中國畫新范式的努力,是對傳統藝術中優秀方面的繼承,是“以西潤中”的有選擇的繼承,是一種開拓性的繼承。
他給同行的啟示性在于:中國畫語言的變革其實并不完全來自于它自身邏輯的推進,而更多的是來自于它外部的多種元素。要把中國畫作為一種民族藝術來進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有成就的畫家是善于思考的。既在繪畫繼承中思索,更要在借鑒中思索。這正好應證了一位藝術家曾經說過的話:“藝術風格猶像漂亮的女人,當你一味追求她,她會棄你而去; 而當你充分顯示自我的時候,她卻意外地撲到你的懷抱。”也許,這就是王琰藝術創作的狀態吧!
雁南藝術會館坐落于徐州市戶部山麓,戲馬臺旁,徐州古民居建筑群中,古玩市場的中心位置之翰林街10號。一樓展廳面積600平方米,展線300米,具有優質的展覽空間。在“千年繁華地,徐州不夜城”的戶部山休閑文化區內,藏家云集,雁南藝術會館正日趨成為當代文化藝術的展示平臺。自建館以來已舉辦100多次美術作品展,得到了學術界、媒體、市場的關注和認可。本機構活躍于國內高端藝術交流活動,與國內眾多書畫藝術家和美術機構建立了互信機制。
本著“立足徐州,面向全國,請進來,推出去,買全國,賣全國”的美術產業運作原則,為能讓徐州這個中國地理上的南北交界點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的交流點、交易點、融合點和發光點而不懈努力。雁南是集合書法、繪畫、雕塑、陶瓷于一體的綜合性展廳,敬請各界朋友光臨指導。
策展人:喬先生 136-0520-6699